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配资台官网最新信息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
-2006 年那会啊,A 股市场正折腾着金融改革呢!10 月 27 号那天,工商银行(代码 601398)以 3.12 元 - 股的发行价上市,妥妥成了国有大行股改的名场面。
说起来都是回忆啊,当年我在电子厂打工攒了 10 万血汗钱,在证券营业部的电子屏前一咬牙 —— 直接买了 32000 股工行股票,这可是我人生第一笔 "重仓押注"!当时就想着 "国有银行总不至于倒闭吧",谁能想到这个朴素的念头,居然在 19 年的风风雨雨里,熬成了穿越牛熊的硬通货。
现在打开账户一看,股票市值 42.69 万!这看着不算惊艳的 7.8% 年化收益率,到底藏着啥财富密码?
先给大伙儿唠唠复利这玩意儿,真的被严重低估了!拿数据说话最实在:19 年里工行累计每股分红 2.93 元,要是每年都把分红再买成股票,现在新增股数能达到 28500 股,相当于原始持仓直接膨胀了 89%!但如果不搞复利呢?32000 股一直拿着不动,累计分红 5.2 万,加上股价上涨,总资产也就 27.8 万,和分红再投资的 42.69 万比起来,直接少了 14.89 万!这说明啥?分红再投贡献了超 60% 的总收益,尤其是 2013-2014 年银行股破净的时候,低价囤的股份简直成了 "超额收益发动机"。
市场恐慌抛售那会儿,分红再投就像开了 "自动抄底模式",这不就是巴菲特说的 "别人恐惧我贪婪" 的中国版操作嘛!
不过看收益得有对比坐标系才清楚。
横向一看挺有意思:同期上证指数从 1800 点涨到 3400 点,年化回报才 3.2%;银行定存按 3% 复利算,10 万本金也就变成 17.6 万;更扎心的是公募基金数据,散户平均年化收益才 2%-3%。
再瞧瞧那些 "神话级资产":北京核心区房价从 5 万 - 平涨到 80 万 - 平,10 万能翻到 160 万(年化 8.5%);茅台股票更狠,直接让 10 万变成 500 万。
工行 7.8% 的年化虽然比不过这些 "尖子生",但人家胜在稳啊 —— 历史最大回撤才 40%,比沪深 300 的 72% 低多了,妥妥穿越了四轮经济周期。
不管是 2008 年金融危机的注资政策,还是 2015 年股灾的国家队护盘,或是 2020 年疫情的专项贷款、2023 年房企风险的金融稳定基金,每次危机反而成了工行这种核心资产的 "加固 buff"。
2024 年可是红利资产的 "转折点",随着 "新国九条" 要求上市公司强化分红持续性,工行 30% 的分红率直接有了制度背书。
看最新财报:2024 年工行营收 8218 亿,净利润 3658 亿,相当于每天赚 10 个小目标!更关键的是估值:6 倍 PE、0.62 倍 PB,现在股价就是净资产打六折啊!6.51% 的股息率啥概念?碾压 1.67% 的十年期国债,连保险产品 3% 的预定利率都被甩在后面。
最近看到养老金、外资通过沪深股通疯狂加仓银行股,突然就明白了:在全球低利率的 "资产荒" 时代,中国版 "漂亮 50" 正从红利资产里悄悄冒头呢!难怪高盛 5 月报告把国有大行股息率称为 "新常态下的超额收益密码"。
说白了,工行这案例本质就是 "抗通胀" 的胜利。
过去二十年咱年均 CPI 涨 2.2%,工行 7.8% 的实际回报率相当于每年多赚 5.6% 的购买力。
尤其现在银行存款利率从 2006 年的 4% 跌到 1.5%,能稳定拿到 3% 以上收益的资产简直成了 "稀缺品"。
但很多普通投资者容易踩三个坑:拿房价涨幅要求股票收益,却不想想房产 30 倍杠杆和股票满仓根本不是一回事;用茅台十年百倍的神话否定 7.8% 的复利,却不知道 A 股只有 0.5% 的股票能十年跑赢工行;最要命的是拿短期波动否定长期复利 ——2023 年地产风险时银行股跌到 0.4 倍 PB,那明明是分红再投的 "黄金上车点" 啊!
站在 2025 年利率下行的节点看未来,工行模式还有新想象空间。
社科院预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 2030 年前可能跌到 1% 以下,现在 6.51% 的股息率意味着啥?假设未来股息率降到 4%(还是国债的 3 倍),光靠估值修复就能赚 62% 的资本利得!更关键的是人家经营逻辑变了:LPR 改革让银行息差缩到 1.5% 的历史低位,但工行财富管理、跨境金融、绿色信贷这些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已经到 38%,早就从靠存贷利差吃饭的传统银行,变成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框架下的 "综合金融大佬" 了。
"慢就是快" 这道理在投资里简直太真实了!算完账户明细我惊了:工行投资年换手率不到 10%,交易佣金总共才 3200 块,而那些频繁交易的人平均年换手率 400%,佣金直接亏掉本金的 15%。
这和上交所的研究结果一模一样 —— 账户收益和交易频率成反比。
那些想 "逃顶抄底" 的 "聪明钱",往往在 2008 年 1664 点、2016 年 2638 点、2022 年 2886 点的恐慌里迷失,而分红再投的人靠着 "类定投" 机制,自动在低谷囤了更多筹码。
再过十年到 2035 年,等我六十岁的时候,工行账户说不定都破百万了。
这场 "满仓穿越" 的操作,不光是投资方法论,更是财富哲学的觉醒:真正的财务自由不是比谁跑得快,而是用时间复利搭个 "睡后收入系统"。
现在 "新国九条" 重塑市场生态,存款利率长期下行成定局,工行这种核心红利资产早就从 "保值工具" 升级成 "抗通胀基础设施" 了。
最后在交割单上写句话:投资不是百米冲刺的赌局,而是拿国有资产当压舱石,在时代浪潮里锚定自己的 "诺亚方舟"。
各位老铁,你的 10 万准备好开启下一个 19 年的复利航程了吗?
免责声明:本文数据源自网络公开市场信息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,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,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。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、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配资台官网最新信息,请及时联系作者,我们将予以删除!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