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南方》杂志记者/李育蒙 整理股票配资资金
本文责编/蒋玉
6月13日,由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,广东省社会科学院、南方报业传媒集团、云浮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、云浮融媒(集团)承办的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云浮举行。
本次研讨会中,与会青年学者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建的生动实践、“岳山造林”光荣传统的精神内涵与价值传承等议题展开研讨。现将部分内容摘录如下,以飨读者。
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建的生动实践
丘水林
福建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所副研究员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高度出发,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,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。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,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。
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,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首创性、战略性和极具前瞻性的理念。例如坚持规划先行、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坚持绿色引领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,坚持改革创新、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,坚持人民立场、全力满足人民生态需求,坚持底线思维、守住自然生态安全屏障,为福建的绿水青山厚植坚实的思想基础、战略基础和实践基础。
福建的绿水青山,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生动写照。20多年来,福建坚持全民共治、源头防治、标本兼治,立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,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,天变得更蓝了。坚持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,探索建立“防、控、治”三位一体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,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,山变得更绿了。坚持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的治水思路,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,水变得更清了。
新征程上,我们要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,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示范省,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、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、加快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、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,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,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福建作为、谱写福建篇章。
优化城市生态服务,持续增进民生福祉
孙宇晴
中山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
环境就是民生,青山就是美丽,蓝天也是幸福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,这是我们优化生态服务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,也是广东通过绿美点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鲜活注脚。
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,广深地区探索出特色实践路径:
生态修复方面,广州海珠湿地通过“原生态保护+微改造”技术体系,实现生态价值向民生效益转化;中山岐江河整治中关停42家电镀厂,将旧船厂改造为文创园区,完成“工业锈带”向“生态秀带”的蜕变。
系统治理方面,深圳创新实施绿地分级管控机制,精准对接市民需求;佛山建立GEP(生态系统生产总值)核算体系,开辟“两山”转化新通道;深莞联合开展碳汇交易,推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。
多元共治方面,广州推行“企业河长制”,深圳建立“市民园长制”,构建起政府主导、企业尽责、公众参与的生态治理新格局。
面向未来,广东将重点推进三大工程:科技赋能工程强化创新驱动,制度创新工程完善生态法治,文化培育工程推动全民参与。20年实践印证,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打通“绿水青山”与“金山银山”转化通道的科学指引。广东必将以“走在前列”的担当,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板。
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,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
赵云
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副教授
广东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样板机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,主要包括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、创新生态价值科学核算方法、探索市场化经营开发路径三大方向。实践中涌现出多个典型案例:深圳红树林碳汇交易模式成功入选联合国“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”全球案例库,为东南亚沿海国家提供可复制的蓝碳交易模板。该项目实施后,红树林面积扩大至296公顷,生物多样性提升40%;广州迳下村探索生态振兴新路径,通过全域生态修复、生态产业融合、智慧监测体系建设、文化赋能策略和共治共享机制等举措取得突破;茂名市在生态资源收储和创新方面成效显著,包括推进资源资产化改革、实践三权分置、创新金融产品、科技赋能评估、产业转型示范和建立区域协同机制等。
当前仍面临政策法规衔接不足、价值核算标准缺失、市场化程度有待提升等挑战。为此,广东提出以下创新实践路径:完善法规保障体系,包括制定专项法规、强化执法监督、推动政策协同、试点容错机制;构建标准化核算框架,通过完善核算方法体系、拓展核算成果应用,建立生态核算标准体系;培育生态产品交易市场,重点包括创新金融工具、培育市场主体、设计激励机制、开展国际合作和加强公众参与。
未来推进方向包括:建立定期评估机制,培育专业化交易平台,开发多元化价值转化路径,构建动态定价模型,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,设立风险对冲工具等市场机制长效建设;同时通过推广“生态积分”制度、开放生态数据平台、组建民间监督员队伍、开展沉浸式教育实践、鼓励企业认领生态项目、创新社区共治模式等举措,促进公众参与生态治理。
绿美广东生态健康的大气防线:大气污染协同治理与绿色低碳转型
沙青娥
暨南大学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点实验室研究员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,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关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、负重前行的关键期。必须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。
广东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先行区,近年来在蓝天保卫战中取得了显著成效。2025年,广东将重点推进碳污协同治理,聚焦挥发性有机物(VOCs)、氮氧化物(NOX)、细颗粒物(PM2.5)和臭氧(O3)等污染物的多目标耦合治理。通过对广东省AQI优良率和臭氧污染分布情况的分析,秋冬季臭氧污染防控是实现广东省AQI优良率95.5%目标的关键。
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,广东目前面临着诸多挑战,污染物减排的边际效应逐渐显现,PM2.5减排进入深水区,臭氧污染形势依然严峻,而碳排放量仍在高位上升。碳污同源排放与协同减排现状分析显示,省内关键部门和大多数城市尚未实现协同减排。我们未来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,构建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耦合分析方法和协同增效机制,通过多要素监测、碳市场建设、排污交易市场建设等手段,推动传统GDP向“绿色GDP”转变。
目前,广东省健康风险污染物排放量下降,但急性健康风险上升。我国管控名录不能覆盖广东省风险物种,丙烯醛、1,2-二氯乙烷等关键风险物种排放仍呈上升趋势,其中,溶剂、餐饮与工业过程是重点风险源。广东亟须构建健康风险导向的空气质量管理体系。
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,但目前其空气质量与国际一流湾区仍存在较大差距。应建立空气质量健康风险指数,促进大湾区环境政策融合,对标国际先进湾区,突破粤港澳三地的大气污染科学问题,引领区域大气质量全面提升,构建绿色发展新模式。
废水生物处理与资源化在广东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实践探索
黄明智
华南师范大学南安绿色低碳研究院院长、环境学院教授
废水处理是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,但传统处理方式存在高能耗、高排碳等问题,且资源化利用程度较低。在国家“双碳”战略背景下,废水处理低碳化、智能化成为重要发展方向。然而,目前废水处理仍面临降解难、资源化利用程度低、节能减碳不协调等诸多挑战。
在技术创新方面,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成果。首先是高效多相多阶段厌氧耦合处理技术。该技术无需曝气供氧,能耗显著低于好氧处理,同时可回收甲烷作为可再生能源,污泥产量也仅为好氧处理的10%到20%。通过优化反应器结构和功能分区,解决了厌氧系统酸化、颗粒污泥易钙化等问题,提升了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效率,促进了废水碳减排与能源回收。
其次,我们开发了高效低碳脱氮耦合处理技术。与传统生物脱氮处理技术相比,该技术通过稳定亚硝化和厌氧氨氧化,大幅降低了能耗和碳排放,节省了大量运行费用和碳源药剂费用,广泛应用于垃圾填埋、养殖、电镀、化工等行业。
此外,我们还研发了生物聚菌强化共代谢调控技术。通过高效协同共代谢生物调控机制和降解技术,提高了微生物代谢活性和污染物去除效率,有效解决了难降解有机物的无害化处理问题,提升了资源转化效率。
在废水处理过程智能增效与动态调控方面,我们率先构建了集水质、碳排放、能耗等为一体的系统性能评价模型,建立了废水处理深度学习驱动的减污降碳多目标优化方法。通过智能跟踪控制模型和智能化数据分析与精细管控新技术和系统,实现了废水处理过程的高效、节能、稳定运行。
目前,已形成多项自有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装备,在全国100多家企业应用,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、药耗和能耗,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。例如,在造纸印染废水处理中,实现了废水的高效循环利用,实现节约水资源约80万吨/天;在广州一大型污水处理厂,通过智能控制技术,节约了40%到50%的药耗。
未来,我们将继续深化废水处理技术创新,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,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科技力量。
“岳山造林”光荣传统的精神内涵与价值传承
刘明伟
中共广东省委党校(广东行政学院)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
“岳山造林”光荣传统是广东人民在生态危机下做出的时代抉择。在“山上光、河里荒、农田瘦”的困境中,广东人民通过“岳山造林”万人会战,将荒山变为林海,创造了从“造林”到“护林”再到“育林”的绿色奇迹。这一过程不仅是一场生态实践,更是一种精神的升华。
“岳山造林”光荣传统的精神内涵可以概括为“忠诚奉献,艰苦创业,团结奋斗,久久为功”。这种精神体现了广东人民对党和人民的生态承诺,展现了艰苦创业的勇气和集体主义的力量,更彰显了代际传承的生态战略定力。这种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,更在新时代为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。
“岳山造林”光荣传统的实质是人们在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。这种精神内涵不仅在广东的生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也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
在价值传承方面,“岳山造林”光荣传统从地域经验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实践转化。通过政策引领、绿色发展、文化传承和全国示范,这一光荣传统在新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和传承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,抓生态文明建设,既要靠物质,也要靠精神。为此,要大力弘扬传承“岳山造林”光荣传统,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。通过党建引领、改革开放引领、坚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以及将生态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,可以更好地发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。
“岳山造林”光荣传统不仅是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,更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撑。通过弘扬这一光荣传统,可以更好地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,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广东力量。
【频道来源】南方+客户端观点频道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